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

发布时间:2015-01-11    编辑:化学学法小组    来源:网络&投稿


一、溶液
1、定义: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、稳定的混合物
2、溶液的组成
 溶质:被溶解的物质
 溶剂: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
 判断溶质、溶剂
• 固、气体与液体混合,液体为溶剂,固、气体为溶质
• 两种液体混合时,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
•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,无论水多少,水一般作为溶剂(98%浓硫酸)
3、溶液的特点:均一性、稳定性(溶液各处密度相等)
4、物质的溶解性
 定义: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
 影响因素
• 内因:溶质、溶剂本身性质
• 外因:温度(对大多数固体而言,升高温度,物质的溶解性提高)
二、饱和溶液、不饱和溶液
1、饱和溶液:在一定温度下,一定量的溶剂中,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。
不饱和溶液:在一定温度下,一定量的溶剂中,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。
2、转换
 饱和→不饱和:加溶剂、改变温度
 不饱和→饱和:加溶质、蒸发水、改变温度

三、溶解度
1、定义:在定温下,物质在100g溶剂(水)中,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。
 符号:S
 单位:g/100g水
 气体的溶解度:在标准大气压、一定温度下,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
2、影响溶解度的因素
 内因:溶质(剂)本身性质
 外因
• 固体:温度(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)
• 气体:压强、温度(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,随气压升高而增大)
 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:NaCl
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:Ca(OH)2
 夏日夜晚鱼、虾浮在水面换气
 煮沸的水冷却后不可再养鱼
3、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分类(20摄氏度时每一百克水中)
 0—0.01g:难溶
 0.01—1g:微溶
 1—10g:可(能)溶
 10g以上:易溶
 溶解是绝对的,不溶解是相对的
 CO2溶于水: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
4、根据溶解度的计算
 原则
• 温度一定
• 饱和状态
 公式
• s/100=m质/m剂
• s/100+s=m质/m液
四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
 晶体: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
 结晶:形成晶体的过程
• 蒸发结晶(蒸发溶剂):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
• 降温结晶((点燃→冷却热饱和溶液)::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

五、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
1、溶液的组成:溶质、溶剂
 m液=m质+m剂(体积不可加减)
2、溶质的浓度: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
 质量百分比浓度:c%=m质/m液ⅹ100%
 体积比浓度:1:4的硫酸溶液(1——V质;4——V剂)
 对于饱和溶液:c%=s/s+100ⅹ100%
3、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
(1)计算
(2)称量、量取
(3)溶解
 稀释浓溶液则只需量取不称量

好学网关注中小学教育,分享教学资源、学习资料,K12学生老师必备网站!有问题请联系我们

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xml地图 | 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.